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香港至德半岛学校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香港至德半岛学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雷州半岛的行政中心是当时的海康遂溪还是徐闻?
  2. 导致明朝最终放弃安南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古雷州半岛的行政中心是当时的海康遂溪还是徐闻?

古雷州半岛的行政中心是:公元前汉武帝112年把整个雷州半岛改名为徐闻县,隶属合浦郡。南齐建元二年(480)改为齐康郡,郡治为徐闻县,但行政在雷州雷城。至德二年(757)因雷州多雷,改为雷州,管理海康、遂溪、徐闻,行政中心始终都以雷州雷城为中心,直至明洪武元年(1368)才改为各自为治,1961年才全部隶属湛江市,那是雷州市还是叫海康县,1994年才改名为雷州市。

导致明朝最终放弃安南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明成祖朱棣曾经兴兵8万讨伐安南,将其并为明朝的一个省,并设置官吏,加以统治。然而安南并未臣服于明朝的统治,起兵反对明朝的战争时有发生,成祖曾多次派兵镇压。

香港至德半岛学校,香港至德总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祖死后,安南的局势更不稳定,而明朝连年兴兵,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了明仁宗时期,朝廷改变了成祖一味剿灭镇压的政策,改为以招抚为主。

宣宗则主张剿抚并用的政策。而事实上,宣宗内心是想息兵安南的。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四月,宣宗与内阁上衣,说他“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安南)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这种想法是要改变直接通知安南的做法,恢复安南为附属国的地位。

内阁学士中,二杨(杨士奇,杨荣)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其他二人则持反对态度,担心“若以二十年之勤力,一旦弃之,岂不上损威望,愿更思之”,因此宣宗的这个想法并没有立即实行。其实宣宗是在等待一场军事上的胜利,然后才好招抚、谈判,以便体面地从安南撤兵。

香港至德半岛学校,香港至德总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宣德二年,明军击败了黎利,斩首万余人。九月,黎利上疏朝廷,声称找到了陈氏后人(当年成祖起兵的名义就是为原国王陈氏报仇复国),请求罢兵,册立陈氏后人为君。宣宗有意答应,但是英国公张辅等人认为明廷如果没有合适的借口就答应,天下人会以为朝廷软弱。

宣宗召见二杨,寻求对策,二人赞同宣宗的想法,认为这是体恤民情,不算示弱。宣宗在杨士奇等人的支持下,欣然同意,并派特使恢复陈氏***,宣布撤兵。然而黎利推说陈氏后裔已死,请求朝廷册立自己。宣宗没有理会,派人继续寻找陈氏后人。

宣德三年,黎利再次进献贡物,请求册封,宣宗仍不理会。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黎利再次请封,宣宗考虑到陈氏后人已经无从找起,黎利署理国事已成事实,就同意了他的请求,册封黎利为国王。

香港至德半岛学校,香港至德总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样,安南再次独立,脱离了明朝的直接统治,但任然是明朝的附属国。从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放弃安南,免除了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也为明朝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去除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从明宣宗的角度来说,很难说他放弃安南是个错误,对当时的明朝来说,安南似乎是可有可无,让安南独立,天下息兵,未尝不对。

然而之后史多的事实证明,宣德“弃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和致命的。这一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失去了安南意味着失去了西洋,这一点恐怕是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

吃不掉,又灭不掉才是明朝放弃安南的真正原因。

安南地区在秦汉唐时期属于中央王朝的实际领土,在唐朝时期称为安南,但这块地方十分的不稳定,多次起兵反抗中央***,企图自立割据,后来唐末天下崩溃,安南有恰逢一个强硬的领袖,趁机攻城略地,自立建国。

明朝成祖朱棣雄才大略,计划再现大一统的盛世,因此强硬的把这个已经实际脱离中央几百年的安南地区再次划入中央控制之下,设立交趾布政使司,进行直接的统治。

但这种强行的统治明显是不和谐的,安南地区的百姓一直在骚扰当地的统治机构,让明朝中央头疼不已,成祖朱棣去世后,其子孙没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改变了朱棣的对外扩展的国策,***取的保守的统治模式,明朝的势力不仅从新疆蒙古退回,南方也放弃了远洋航海,同时也放弃的安南地区,以换得传统中央王朝统治区域的稳定。

明朝吃不掉安南,而安南也无力反抗,因此表现上双方各自退让,安南向中央臣服,成为藩属,明朝也不再侵略,承认其独立。

简单的说就是,明朝国家的实力不够,统治者也无心统治安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香港至德半岛学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香港至德半岛学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